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2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经济学院书记就业工作交流会发言

发布时间:2013-05-15浏览次数:831

经济学院在校生目前居全校中等偏下规模,但呈上升趋势。2012届毕业生为184人(本科生168人,研究生16人),2013届毕业生为288人(本科271人,研究生17人)。

2012年,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济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保障,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通过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健全制度,重视队伍建设、市场建设、理论研究、典型宣传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薄弱环节。

2012年,经济学院在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年度考评中名列第一,在学生处、研究生处、教务处采集公布的数据中排序第一,在科研处采集数据公布的数据中排序第二(第一名是研究机构);经济学院在2011-----2012学年校学生管理工作考评中名列第二;经济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均为100%;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45%(其中签约率近60%),全校排名第二;考取安徽省选调生3人(全校共16人);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5.24%,达到学校平均水平;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签约率)为75%,全校排名第四(其中政治经济学专业为100%,全校仅2个专业为100%);硕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100%。院党委书记被学校推荐为2012年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一、深化认识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小道理;既要务虚,更要务实。

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2013317,新任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出新政府的“约法三章”:其中第二条讲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十八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完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大报告的论述,反映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大环节。就业是最后一个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和检验。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青年学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平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就业率的高低、就业层次的高低、就业稳定性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校及院系的声誉和影响,关系到高校和院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就业与招生挂钩,关系到高校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岗位、工作量、待遇等)。经济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及时向干部、教职工通报毕业生就业形势本院学生就业状况,广泛动员全院教职工以生为本,关注就业;各显神通,服务就业;群策群力,推进就业。

二、完善机制

经济学院认真落实校政字[2012]50号文件《安徽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一把手”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学院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学院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确定一名专职辅导员为就业联系人。学院党委书记及其团队抓“六个率”:到课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考公率、签约率。学院党政联席会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学院逐步建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2012年,经济学院在学校的重视下,充实2名高学历专职辅导员,1名专职辅导员晋升讲师职称。

三、健全制度

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经济学院相继出台一系列学生奖励办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学科竞赛获奖成果、本科生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优异者、考研录取者、学生科研成果突出者均予奖励,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012年,对考取985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每人奖励800元,对发表论文的本科生、研究生奖励近8000元,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奖励近5000元。

四、开拓市场

2012年,经济学院与蚌埠工业园区、江苏弘业集团等5家省内外企业签订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使实习就业基地达到十多家;举办2场专场招聘会,邀请6家省内外用人单位参加学校2013届毕业双选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五、重视研究

2012年底经济学院申报成功2013年校团学课题6项(重点2项,一般4项),占全校的12%

近两年,经济学院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征文大赛论文类一等奖1个(排序第一)、感言类三等奖1个;获省第八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1个;获省第九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各1个(全校共8个)。上述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居全校之首。

六、树立典型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经济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引导和激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

2012年暑假,经济学院院长、书记陪同校党委宣传部长和校报记者,前往南昌采访了我校2010届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华公公考教育》总经理余志文。20121115校报刊登报道:《创业,为了梦想——寻访2010届校友余志文》。该生2010年本科毕业时考取了安徽利辛县政府秘书。工作一段时间后,为了实现理想,他毅然辞职创业,创办了《华公公考教育》,从事公务员、中小学教育等公考培训工作。他先在省内办班,20122月将华公公考教育总部迁往江西南昌,员工发展到40多人,仅2012年上半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培训网络覆盖全国6个省市,培训范围涵盖公务员、教师、政法干警、选调生、选聘生、银行员工等各类人员。余志文校友艰苦创业的事迹发表后,在学院和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薄弱环节:如毕业班学生大都报考重点高校研究生或到国外深造,考研录取率有所下降;部分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基层或艰苦地区工作,报考公务员(包括选调生、选聘生)积极性不高,公务员录用人数较少;由于学生实习就业经费严重不足和指导教师精力有限,建立的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教职工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尚需进一步细化。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