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讲政治、守底线、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上水平”的思路,使就业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建校60周年。
一、拓宽就业领域,着力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1.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继续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大力宣传并组织实施好新疆和田地区专招项目。
2.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继续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加强与政府和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
3.拓展新兴业态就业空间。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主动对接以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新业态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支持鼓励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继续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
4.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回信和勉励语精神,认真落实学费资助、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密切配合兵役机关,面向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落实好预订兵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入伍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
二、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5.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云就业大数据平台,努力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
6.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作用。3月中下旬启动春季就业市场,9月中旬启动秋季就业市场。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不低于150场,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合招聘活动不低于10场,举办安徽财经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就业招聘周)。
7.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建设为抓手,加强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和高年级学生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培训;以就业指导教研室建设为抓手,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提升职业能力。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快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努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8.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及时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建立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
9.切实保护毕业生就业权益。加强校内招聘活动管理,严格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工作岗位信息,严密防范招聘不法行为。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派遣资格和管理办法,主动与上级就业主管部门沟通,积极回应师资班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生的就业派遣诉求。
10.积极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作用。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制度,着力完善统计指标和内容,按时向社会发布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加快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出台《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及其动态评价体系。
11.做好就业服务常态化工作。完成2019届毕业生春季和秋季就业派遣工作,力争实现初次就业率90%以上。实施常态化的就业周报制度,定期编制就业工作简报,及时向国家和省教育厅就业系统填报就业率和就业数据,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监测系统考核材料。
三、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
12.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力争实现新的就业信息系统、就业招聘大厅和就业招聘场地年内投入使用。健全就业、招生、教学、学工、团委等机构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
13.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在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广泛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帮助毕业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营造就业创业良好舆论氛围。
14.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规范管理。建立就业统计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统计工作“四不准”要求,围绕“三率两度”(初次就业率、签约率、核查准确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就业工作效度和精准度。